2025年5月28日,隨著最后一臺逆變器指示燈由紅轉綠,遼寧省遼陽縣唐馬寨鎮的五座光伏電站正式宣告并網。陽光下,村民屋頂上、庭院里的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輝,成為當地推進能源轉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康明村整村俯瞰全景
并網現場,負責該項目的工程經理表示,這座由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泰安能”)及遼寧起點集團共同打造的集中匯流電站,單村裝機容量達5.98MW,總裝機容量達29.9MW,不僅是東北首例集中匯流項目,也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集中匯流電站。
遼陽地處遼東低山丘陵與遼河平原過渡帶,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創近四年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然而,極熱無風、極寒無光的自然環境,增加了東北地區農村電網供電供應的難度。正泰安能以“整村開發”模式,通過升壓站將分散的戶用光伏整合為村級智能微電網,突破臺區容量限制,成為東北新能源轉型的“破冰樣本”。
公開信息顯示,本次并網項目覆蓋遼陽市唐馬鎮康明村、劉坨子村、孟甲村、鏵子鎮東王村及北教村五個自然村。以康明村為例,通過10千伏高壓并網,解決變壓器超載難題。項目采用正泰安能自主研發的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測發電、儲能與用電需求,動態優化電力調度。
“以前咱們這兒電網弱,稍微多裝幾戶就跳閘。” 康明村黨支部副書記孟凡華解釋道。“安能智電的工程師想出了集中匯流的辦法,把分散的電能匯聚升壓,就像把小溪匯成大河。”
通過集中規劃全村屋頂資源,配套升壓站與智能管理系統,分散的戶用光伏被整合為一座村級“微電網”,破解消納難題的同時,更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受益者”——全村每年利用閑置房屋和土地可以得到收益近60萬元,村集體收益近5萬元,修繕村道、加裝路燈等民生工程的將擁有更多資金保障。孟書記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算好民生賬”儼然成為遼陽項目的支柱性責任。
“屋頂銀行”續寫鄉村經濟賬
就和眾多新生事物誕生時面臨的不解一樣,今年春天,項目剛啟動時,村民們都持觀望態度。據第一批安裝村光伏的村民孟慶所回憶,鄉親們當時對安裝光伏板并不信任:“免費裝板還倒貼錢?不會又是割韭菜的騙局吧?”“房子弄壞了,你負責啊?”……
面對鄉親們的不解,孟書記先是開動員會,后又挨家挨戶走訪推廣,但效果始終有限。轉機來自地方政府的支持。3月底的一天,孟書記帶著文件上門。他把縣發改委的紅頭文件攤在孟慶所家炕頭:“老孟你看,國家立項的試點!這正泰公司干過150萬戶,騙你能跑哪去?”
遼寧起點集團董事長朱本德感慨道,3月25日立項后,每天都是倒計時,時間緊、任務重。為了能進一步獲取鄉親們的支持,孟書記更是帶頭砍了自家的榛子林,為安裝光伏騰出空間。
至此,清潔能源在在康明村的推廣正式打開了突破口!
孟慶所表示,村里給每戶都算過賬:一塊板子一年能發400多度電,折算下來農戶平均每年能增收近5000元。對一個以水稻、玉米、大棚種植為主,人均年收入在2.8萬到3萬元之間的農業村而言,“撥弄玉米地一年掙不到一萬,現在‘曬’著太陽就能賺五千,不比種地劃得來?”
孟書記(右)向村民進行政策宣講
令人欣喜的是,這筆陽光收益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收入,還緩解了子女的養老壓力,更促進了家庭和睦。此前,孟慶所的子女們也為老父親的養老發愁,而自己和老伴也怕拖子女后腿。現如今,定期的收益打到賬上,孟慶所開玩笑道:“這在‘屋頂銀行’工作的‘光兒子’和親兒子一樣孝順訥!”
康明村村民的庭院光伏
當看到孟慶所為代表的首批村民真的開始領上“陽老金”,其他沒安裝的村民開始爭先恐后的踏進村委大門:“給我家也裝上!”
“現在,村民們非常支持光伏項目,都希望能繼續擴大項目規模咧!”面對村民的變化,孟書記言談中充滿了自豪感。站在村委門口的水上公園前,他望著對面成片的光伏陣列感慨道:“這才剛起步呢,以后可以把一些閑置農房改造成民宿,發展‘光伏+旅游’”。
康明村黨群服務中心的屋頂光伏
傍晚時分,夕陽給康明村庭院里、屋頂上的光伏板鑲上了一層金邊,而光伏板則通過億萬晶硅顆粒,將陽光帶來的“真金”回饋給村民。
收益共享推進鄉村振興
康明村的變化是遼陽市分布式戶用光伏整村匯流項目帶來的社會效益的縮影。2025年3月,國家能源局連續發布《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虛擬電廠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聚合分布式電源、儲能等資源,推動現代能源系統建設。在此背景下,正泰安能積極響應,大力推進分布式戶用光伏整村匯流項目集中并網。遼陽集中匯流項目全生命周期內將創造產值6.5億元,稅收8500萬元,直接普惠農戶達500戶,農戶累計可增收7200萬元,村集體增收625萬元。一系列數據表明,“整村開發”正在讓農民成為能源轉型的直接受益者。
“每個村莊都應成為綠色能源的‘發動機’。”正泰安能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持續優化‘整村并網’模式,讓更多鄉村享受清潔能源帶來的生態紅利與經濟活力。”
隨著國家“千家萬戶沐光行動”的深入推進,戶用光伏的發展已從“項目數量優先”步入到“科學布局、就地消納、收益共享、長效運維”階段。與此同時,集中匯流也不再是簡單的“拼規模”,而是通過系統化設計,讓每一度電都發得高效、用得聰明。過去,分散的光伏發電常因電網消納能力不足而白白浪費,如今通過村級升壓站“打包”輸送,棄光率明顯下降;過去村民對光伏的認知止步于“屋頂裝板”,如今到手的實在發電收益,讓更多人愿意主動擁抱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