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上半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果。數據顯示,吉林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90.3%,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穩定在32微克/立方米,臭氧濃度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吉林藍”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中國環境法治》雜志社吉林省運營中心主任郭華出席發布會,并結合吉林省生態治理實踐,對運營中心下一階段工作作出部署。
郭華參加吉林省生態環境廳新聞發布會
藍天保衛戰:多維發力實現歷史性突破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李文輝在發布會上介紹,2025年上半年,全省通過“產業、能源、交通、區域”四維聯動,推動大氣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產業結構優化: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示范項目98個,長春市汽車產業集群完成環保涂料替代,年減排揮發性有機物(VOCs)超3000噸;吉林市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后,噸鋼顆粒物排放量預計下降58%。
能源清潔轉型:長春、吉林等4市入選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完成農村清潔取暖改造93萬戶,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達285臺,氮氧化物(NOx)重點工程累計減排4.82萬噸,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51.1%。
交通綠色升級: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4萬輛,大宗貨物“公轉鐵”比例顯著提升,減少移動源污染排放。
區域聯防聯控:深化東北四省(區)大氣污染協作機制,實現信息互通、污染共治,臭氧污染精準治理行動覆蓋173家涉VOCs企業,整改完成率超90%。
法治護航:運營中心部署三大行動
郭華在參加發布會后表示,吉林省藍天保衛戰的成果印證了“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的實踐價值。結合《中國環境法治》雜志社職能,吉林省運營中心將圍繞“法治宣傳、企業賦能、公眾參與”三大方向深化工作:
1. 政策解讀與案例推廣,筑牢法治根基
針對吉林省生態環境廳提出的“寧靜小區建設”“秸稈禁燒管控”等新舉措,運營中心將聯合長春市九臺區分局等基層單位,開展“送法入企”“普法進社區”活動。例如,通過剖析一品龍騰實木家具店引入水性漆涂裝技術、建立原材料溯源體系等典型案例,引導企業將環保投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2. 技術培訓與標準共建,服務產業升級
依托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分區管控信息化平臺”,運營中心計劃聯合科研機構,為重點行業提供定制化環保技術培訓。針對長春市汽車產業集群、吉林市鋼鐵行業等,推廣環保涂料替代、超低排放改造等成熟方案;同時,協助企業對接“政銀企”綠色金融平臺,解決環保技術升級中的資金難題。
3. 公眾監督與文化培育,凝聚生態共識
郭華強調,生態治理需“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運營中心將開通“吉林生態法治”專欄,公開曝光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并設立公眾舉報獎勵基金。此外,結合長白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查干湖生態治理等標志性項目,策劃“生態文化進校園”“綠色家庭評選”等活動,推動形成“人人都是生態守護者”的社會氛圍。